SSD / 固態硬碟
-
十銓科技今日發表與華碩TUF Gaming Alliance聯名推出的TUF聯名款2.5吋RGB 固態硬碟及M.2固態硬碟
十銓科技今日發表與華碩TUF Gaming Alliance合作推出的T-FORCE CARDEA II TUF Gaming Alliance M.2固態硬碟及T-FORCE DELTA TUF Gaming Alliance RGB 電競固態硬碟(5V),經TUF Gaming Alliance認證及通過嚴格測試,外型設計承襲原有的圖紋元素,融入TUF Gaming迷彩標誌,展現強勢的軍式電競色彩,可與ASUS AURA SYNC主機板燈效控制軟體同步,搭配存取效能的全面進化,無疑是熱愛軍規玩家的電競配備首選。 T-FORCE CARDEA II TUF Gaming Alliance 固態硬碟為首款經ASUS TUF Gaming Alliance認證的M.2 SSD,採用十銓科技T-FORCE專利設計的散熱鰭片,搭載PCIe Gen3x4高速介面,並支援NVMe 1.3協定,連續最高讀寫速度達3400/3000 MB/s、隨機讀寫則最高可達180K/160K IOPS,提供最高1TB的容量,內建的智慧演算法內含多種管理機制,其中如空間回收、平均抹寫區塊技術及自動錯誤矯正功能,皆能使其提升資料傳輸的運作效率及可靠性,完美延長使用壽命。 繼先前推出T-FORCE DELTA TUF Gaming Alliance RGB SSD 12V 後,為滿足玩家各式需求,再度攜手ASUS TUF GAMING,推出適用具有5V ADD接口主機板的DELTA 2.5吋固態硬碟,酷黑底色結合風格強烈的迷彩圖紋,採用SATA III 6Gbps介面並搭載3D NAND 快閃記憶體晶片,讀取速度最快可達每秒560MB以上,同時兼具耐用及極致效能,最高1TB的容量及僅9.5mm的厚度,滿足玩家多樣化需求,迅速升級!
-
Intel推出第三代Xeon處理器(Cooper Lake)家族,適合4P-8P系統,連袂Optane 200系列、D7系列PCIe 4 SSD,以及新FPGA一同亮相
繼Intel於5/20正式推出代號Comet Lake-S的之後,雖說還是14nm、PCIe 3.0架構,但其實Intel早就有PCIe 4.0的方案,只是要先放在「貴」的產品線,也就是Server (伺服器)市場。 Intel於6/18正式推出代號Cooper Lake的Xeon Scalable伺服器處理器,且聯袂發表Intel SSD D7系列的P5500與P5600數據中心級SSD,可以支援PCIe 4.0喔!,以提供各行各業來建構效能更強大的AI級數據中心! 為讓伺服器市場不要再被,Intel於6/18正式推出第三代Xeon 可擴充處理器,內建AI加速指令集(如bfloat16),搭配Intel Deep Learning Boost (深度學習爆發)應用,讓AI的推理和訓練工作,可以更廣泛部署在GPGPU的元件,以運用於圖像分類、推薦引擎、語音辨識等應用和語言建模,以幫助數據中心提升AI工作的執行效能。 先說明CPU的部份,這次Intel公佈的Xeon處理器共有11款。包含Xeon Platinum 8300H系列共6款,以及Xeon Gold 6300H或5300H系列共5款。核心數從16C32T到28C/56T。Platinum系列皆可支援4P或8P,記憶體可以支援到DDR4-3200,而Gold系列則最高支援到4P,記憶體時脈則維持到DDR4-2666或2933。 至於售價方面,這次Cooper Lake的最高旗艦:Xeon Platinum 8380HL處理器,採28C56T設計,時脈為2.9~4.3GHz,快取達38.5MB,TDP高達250W,建議售價為13,012美元(快要新台幣40萬元),相較於AMD目前代號Rome的第二代EPYC 7742 (64C/128T,時脈2.25~3.4GHz,快取256MB,TDP達225W)才6,950美元(約新台幣20.8萬多),已經快兩倍的價錢了! 除了發表第三代Intel Xeon Scalable處理器之外,這次也推出了新的Intel Optane Persistent Memory 200系列,是一款非揮發式記憶體,與5年前的平台相比,可達到平均1.9倍的效能提升。此外,在擴充彈性方面,也提供了Intel Speed Select Technology,對比5年前的平台,資料庫處理速度可提供高達1.98倍速!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Xeon Gold中,有3款提供,這是一種可以更精細地控制CPU效能的技術,從而優化總持有成本。搭載Intel SST後,一台伺服器便能執行更多作業,成就超過往常。總之,這次的三代伺服U,效能幾乎能提升近一倍就是了!以下是各種應用下的效能提升佔比! 再來看看Intel在Xeon Scalable處理器的發展藍圖吧!自2019年第二代Cascade Lake之後,2020年第三代Cooper Lake則提供4~8處理器插槽架構,主打高階伺服器市場,而稍晚發表的Ice Lake則僅提供1~2處理器插槽,主打較為入門的伺服器市場。至於2021年,則將正式發表Sapphire Rapids,採用新製程,並將支援新世代DL Boost指令集:AMX。 至於在記憶體與儲存產品部份,先看Optane Persistent Memory吧!這次發表的200系列產品,可搭配最新第三代Xeon Scalable平台使用,單一CPU插槽可支援高達4.5TB的記憶體容量,相較於先前世代的產品,平均可提升25%的頻寬,且與一般主流的SSD產品相比,處理速度還快了225倍(因為類似接近RAMDISK的速度,所以才這麼快)。如此一來,就能讓管理數據密集型的工作負載(如數據庫,虛擬機密集應用、資料分析和HPC高效能運算),獲得絕佳的高效能運算結果。 上述算是記憶體產品,至於儲存裝置部份,Intel這次也推出3D NAND SSD D7-P5500與P5600,容量支援高達7.68TB,採用U.2 NVMe介面設計,可支援PCIe 4.0 (但目前Intel還沒有平台可以支援PCIe 4.0,反而AMD那邊EPYC平台可以支援XD),並具備低延遲PCIe控制器,可滿足AI和分析工作負載時對於I/O頻寬的強大需求,讓更多資料得以快速存取,以提升IT管理效率和資料儲存安全性。 雖然這次完全沒提到Xe相關的GPU產品新資訊,畢竟效能還是輸老黃NVIDIA的產品太多!那麼Intel在AI解決方案的布局,就是以FPGA來補足。先前Intel有推出Stratix 10 FPGA,可針對不同的執行需求來打造專屬的指令核心,而這次所推出首款「AI優化版」的Stratix 10 NX FPGA,將讓AI執行效率爆衝,讓其效能一飛沖天,以趕走黃巾賊!XD Stratix 10 NX FPGA,是Intel首款針對高頻寬、低延遲AI加速需求的「AI優化版」FPGA (場域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處理器。可為客戶提供可客製化、可重新配置的和可擴展的AI加速功能,以用於像是自然語言處理、欺詐檢測之類的運算需求。Stratix 10 NX FPGA採用14nm製程,透過EMIB(嵌入式多晶片互連橋接)機制來連接到周圍的高頻寬記憶體(HBM)、高效能乙太網路,並連到AI Tensor模組,即新AI優化運算區塊,其中包含了密集陣列的低精度乘法器,一般可以用於AI模型建模應用。 透過上述Intel一次推出伺服器相關產品,包含第三代Xeon Scalable伺服器處理器、Optane 200系列持續性記憶體、3D NAND SSD P5500與P5600 PCIe 4.0 U.2 SSD,以及全新的Stratix 10 NX FPGA,可說是再為伺服器市場注入新的氣象! 雖然這次沒發表跟Xe相關的GPU產品新資訊,改以FPGA來上陣,以超「蘇」趕「黃」!總之,IT部門可以參考看看囉!看是否要花兩倍的價錢來選擇還是14nm、PCIe 3.0規格的第三代Xeon處理器平台…
-
Optane用戶升級到Windows 10 2004版就GG,這裡教您如何修復!
隨著微軟於5/28正式開放的下載或升級工具之後,挾其加入不少新功能,以及支援DX12 Ultimate,相信有不少勇者已經搶先更新了!不過也有不少玩家暫時觀望,因為擔心一升級之後,輕則一些程式或操作介面出問題,嚴重的可能還開不了機!因此大家都還在等別人先當白老鼠,非到必要時絕對不升級! 自微軟在正式發布Windows 10版本2004更新之前,其實已經在Windows Insider裡面測試過近15個月,這些自願當「白老鼠」的玩家們其實已經將各種問題回報給微軟去修正,並於早在去年12月的時候就推出RTM版本。至於測試時間為什麼這麼久(超過1年),其實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微軟變更了功能更新的方式,有點把秋季版當成一個可有可無的「啟用包」。例如1903版本就是一個春季版,屬於比較大範圍的更新,而1909版本則變成1903版本的Service Pack的感覺。因此玩家可以視2004年版本的更新,其實就是1903版本的後續大更新版本! 當然為了更謹慎,在微軟選擇Windows 10版本2004正式於2020年5月28日釋出之前,其實已經也修正不少問題,以確定正式推出之後,不會再有升級的問題!但問題總是有的,因此微軟也有開出Win10 2004版的,讓消費者知道目前還有哪些問題還沒解決。 該問題列表中,還是存在許多問題,包含若您連接了多個裝置(如滑鼠和鍵盤),則可能存在藍牙連接問題。若使用Thunderbolt擴充槽,插拔時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另外,玩家也要特別注意的是,若您使用比較舊款NVIDIA顯示卡,也可能遇到一些問題,而Intel內顯的VRR也無作用等等。而這些問題都還「正在調查」階段,因此還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會修好。 也因為還有很多原因尚待解決,為讓消費者保有其原先舊版Windows 10的相容性,同時避免升級後可能帶來潛在性的問題,微軟決定將一些客戶的電腦先Hold住,讓他們不能透過Windows Update來更新至Win10 2004版。 然而上述的問題都算「小咖」,最嚴重的就是有使用Intel Optane Memory的電腦(包含使用Optane Memory H10與M10的用戶),回報在其升級至Win10 2004之後,每次開啟Microsoft Edge瀏覽器的時候,就會出線Intel Optane Memory Pinning (定住)的訊息!結果微軟也反應Intel Optane並不與Win10 2004相容!也建議消費者重裝驅動程式看看! 該錯誤訊息顯示了有一個iaStorAfsServiceApi.dll檔案無法載入,可能是因為權限的問題而無法被順利載入。而Intel也證實有這個問題,並釋出,讓使用者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 1. 開啟「開始」選單,然後輸入 appwiz.cpl ,以打開「程式和功能」 2. 在程式列表中,找 「Intel Optane Pinning Explorer 擴充程式」 3. 對該項目按滑鼠右鈕,然後選「修復」 4. 完成之後,按Windows+X,然後選擇「裝置管理員」 5. 將「軟體元件」項目展開,然後在Intel Pinning Shell Extensions按右鈕,選擇「解除安裝裝置」 6. 出現新的視窗時,選擇「刪除此裝置的驅動程式軟體」然後「解除安裝」 上述的步驟,就可以修復並刪除舊的驅動軟體,並修復「無法加載iaStorAfsServiceApi.dll」的錯誤。Intel也將問題的原因做了解釋如下: 在重大作業系統更新時,Windows會自到找的最佳匹配的驅動程式來重新安裝,以讓所有裝置能運作。由於Intel Optane Memory Pinning軟體組件自17.5.0.1017版本以後的RST驅動程式,其安裝方式已經被更改了,因此當系統發現若有比上述版本更早的驅動程式時,會自動更新至新版本的檔案,若有缺檔則會從較舊版的檔案來彌補,也因此造成了檔案版本不相容的原因,而出現上述的問題! 微軟除了上述的「問題列表」之外,也另有,讓人知道修復的進度,只是截稿前還沒有任何修復內容。 有趣的是,上述DLL無法載入的問題,對客戶來說,這是你們Intel或是微軟其中一個的問題。至少未來要有解決方案才是啊!但是,微軟尚未將該問題列入其「問題清單」內,自然也不會對這個問題來主動解決,有可能認為這是Intel的驅動程式寫不好,你們沒遵循微軟驅動程式開發規範去寫,自然就會出問題。結果就變成Intel自己去發「問題修正」函去解決,讓消費者來手動解決! 而Intel其實該驅動程式也不是只有Optane有問題,先前我們PCDIY!在測試主機板時,就發現只要主機板有內建一張Wi-Fi 6,然後我們另外再安裝一張Wi-Fi 6的介面卡,電腦就會卡住,無法進入Windows 10,很扯吧!後來的解決方法,就是把主機板內建的Wi-Fi 6 (Intel AX201)先關閉,這樣就可順利進入Windows 10了!「如果這不是Driver的問題,那是什麼問題?」別家的網路介面卡,不管是裝一片還是裝兩片,驅動程式都可以順利抓到並正常運作,唯獨Intel的Wi-Fi 6無線網路卡,裝兩片,你的電腦就當機! 此外,我們先前測試有內建Optane Memory H10的筆電,且又有BitBlocker加密過之後,此時若頻繁更新,或是讓系統進入睡眠狀態過久,下次就有可能無法開機了。只能說,Optane Memory H10以其QLC的品質,只有2400MB/1800MB的讀寫速度,還要扣除其快取容量,將一顆M.2 SSD對應成兩顆邏輯磁碟的作法,再加上必須安裝其對應的RST驅動程式,把一套系統弄得太複雜,不僅不好轉換系統,更容易造成若BIOS設定資料不見,SSD裡面的資料也都全不見! 而且,對消費者來說,實體SSD的存取效能提升,絕對大於什麼軟體AI加速機制的假提升還來得有實質幫助!當AMD現階段都不再主動推廣StoreMI技術之下,Intel還一直堅持用QLC品質搭配比較有問題的軟體驅動程式,來讓系統實質上沒快多少的作法,其心態可議!不如多推出一些實質就快點的消費性高速TLC SSD,然後賣平價一點,不要再搞什麼Optane這種東西,相信消費者絕對買單的!
-
TEAM PD1000 512GB實測開箱,USB 3.2 Gen 2質感與效能兼具外接式固態硬碟!
因應SSD的高速讀寫效能與普及化的結果,除了主機/筆電內建的內接式SSD已經蔚為主流之外,外接式SSD的接受度也大幅提升,搭配上更快速的USB 3.2 Gen 2/Gen 2x2規格的優勢下,陸續地可以看到許多廠商及品牌都開始推出對應的系列產品供玩家選擇;接續前一版極受好評的之後,Teamgroup也推出了新版本的PD1000讓玩家選用,規格進化到USB 3.2 Gen 2的PD1000又具備怎樣的特色呢?跟著小編一起來把玩一下吧! 事實上從外盒上就可以看到產品的外觀,深藍色的設計風格其實也展現了沉穩內斂的概念,而光是從外包裝的設計就讓這款PD1000顯得極具精品感,類手機外盒的包裝設計在打開後可以第一眼就看到擺放在正中央的產品實體,實際檢視一下這款PD1000可以發現到材質上採用了鋁合金外殼加上陽極霧面處理,兩側邊則是配上金色,連正面的Teamgroup Logo與型號標示也是採金色壓印,搭配超薄式設計讓實握的手感極佳,右側邊可以看到有小軟塞,打開則是Type C連接孔,怎麼看都像是時尚精品。 以官方的規格標式來看,PD1000具備了IP68防水防塵、軍規抗摔(通過美國MIL-STD-810G 516.6 Procedure IV 1.22公尺軍事等級嚴苛測試)、耐壓(1,600KG),除了介面採USB 3.2 Gen 2之外,官宣的傳輸速度也上看讀寫1000/900 MB/s,對應目前大多數主機都已支援USB 3.2 Gen 2規格來說,的確是可以讓玩家在使用上節省更多時間。 各細部的實體照片,看下面的開箱圖就清楚囉! 照慣例來上機實測看看囉!透過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TM8FP6512G型號以及512GB容量,基礎溫度大多維持在30多~40度左右,官方標示的讀寫速度為1000/900 MB/s,小編也採用了CrystalDiskMark、ATTO Disk Benchmark、TxBENCH這三款軟體來檢測一下實際的讀寫情況。 在CrystalDiskMark的部分則是測得有1054.66/963.29 MB/s的讀寫成績,分別都高於官方的標示數據,換到ATTO則是有最高1011.36/923.08 MB/s的表現,也是同樣有超過官方標示的速度,至於在TxBENCH上面的分數則是953.185/913.896 MB/s,讀取速度接近官方標示、寫入速度則是超過,基本上透過這三項測試的表現不難看出採用USB 3.2 Gen 2規格的PD1000具備有優於官方數據的讀寫能力,對於實際使用時會比其他一般USB 2.0甚至是USB 3.2 Gen 1的外接式SSD要優異許多。 越來越多的檔案以及影音動輒至少數百MB起跳,即便隨身碟也推出至64/128GB以上以因應檔案變大的需求,但若想要當成隨身的資料儲存在容量上仍舊稍嫌不足,尤其是拿來存一些影音檔光是單檔就上看數GB、數十GB的情況下,存沒幾個檔案就爆掉了;若是論存取速度就更明顯了,SSD的優勢不用說已經是眾所皆知、搭配上USB 3.2 Gen 2介面更是讓傳輸速度向上在攀升一階,更不用說是跟舊款的外接式2.5吋 HDD相比了,方便、易攜帶與更加小巧的特性其實都體現在新一代的外接式SSD上頭,Teamgroup這款PD1000也符合了玩家對資料儲存的高效需求,配上高質感外觀與設計,搭配官方直接提供的三防特色與規格特點、官方也提供3年保固,真的是隨身帶一隻、永保安康!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l_Xg1ig6Do&feature=youtu.be ▲PD1000 SSD | TEAMGROUP 廠商名稱:TEAMGROUP十銓科技 廠商網址:www.teamgroupinc.com/tw/ 廠商電話:0800-821-688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Seagate FireCuda 520 1TB x2實測開箱,雙火梭魚PCIe Gen4 x4固態硬碟RAID 0效能狂飆存取飆破9000 MB/s大關!
由於AMD在去年導入了7nm製程,使得PCIe Gen 4傳輸介面裝置向大眾露臉,也讓玩家見識到了讀寫速度狂飆的神之領域。目前AMD自家產品中,包含X570系列、TRX40系列主機板都可原生支援PCIe 4.0架構SSD,Seagate希捷科技當時為了搶攻這塊市場需求,繼FireCuda 510之後沒多久,又緊接著推出FireCuda 520 PCIe Gen4 SSD,其主打讀寫速度相當飛快,最高能夠達到5,000、4,400MB/s(2TB容量版本),更選用經過層層嚴謹把關的快閃記憶體顆粒和控制晶片,讓其品質與效能兼顧,提供玩家穩定又高速的存取體驗。有關於FireCuda 520這顆SSD的單品開箱,先前PCDIY!已經為玩家們做過,今次要給玩家看的是兩顆FireCuda 520在RAID 0模式下的實測!也就是見證PCIe 4.0 SSD RAID 0的速度有多快的時刻了。 小編因為日前剛好在做,手上正好有兩顆Seagate的FireCuda 520 SSD 1TB,順手就做了這次的實測,以下先附上這次的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主機板:AORUS TRX40 Xtreme ◆BIOS版本:F4d ◆記憶體:T-Force DARK Zα DDR4-3600 8GB*4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1TB SSDx2 RAID 0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42.19 ◆Windows版本:1903 不過這邊也要提醒一下玩家,雖然說平均測試下來,小編獲得的讀寫速度都能在9000 MB/s上下,但RAID 0模式下的跳動幅度很高,偶爾也會有8000 MB/s、甚至6000、7000 MB/s左右的成績,相對於傳統單顆SSD來說,儘管平均的速度還是快上許多,但效能的震盪幅度也會比較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編這次選用的主機板是AORUS TRX40 Xtreme,同時也是其最新的F4d BIOS版本,但在設定過程中,小編前往AMD官網下載RAID安裝相關的驅動程式,但卻發現在選擇安裝Windows作業系統位置時,系統碟仍顯示兩顆1TB SSD,最後的解決方式是直接前往AORUS官網找尋相關的RAID驅動才順利解決。目前猜測AMD官網部分可能仍是放X570系列主機板的驅動程式、而非TRX40系列,不過小編測試時間大約是在3月初左右,日後AMD可能已修正,玩家設定前再注意一下囉!至於RAID 0的設定模式,小編簡單藉由AORUS TRX40 Xtreme的BIOS圖說說明: 在BIOS設定好RAID 0模式之後,接下來安裝Windows 10時,記得先載入上述的AMD NVMe RAID Driver,確認有抓到這顆RAID 0的SSD,然後即可繼續安裝了!以開啟RAID 0的加速新世界! 從這次的測試中我們可以發現,PCIe 4.0 SSD走RAID 0的話,當系統穩定時,平均的速度基本上可以飆上9,000 MB/s,甚至有可能能突破10,000 MB/s大關,雖說存取速度的震盪幅度會比較高,但基本上的雙顆SSD做RAID 0的速度,還是一定會比單顆SSD還要快上許多,因此對於時常有超大檔案傳輸需求的使用者來說,這樣的速度完全可以大大增加使用效率。然而這樣高速的代價也不便宜,畢竟目前PCIe 4.0 SSD普遍價格還是偏高,以FireCuda 520 SSD為例好了,其在去年11月中時開賣,500GB、1TB、2TB的容量當時通路的報價分別為4,990、8,990、14,990元,兩顆1TB版本SSD基本需要將近18,000元台幣左右,其實也已經相當於(甚至超過) 2TB版本的PCIe 4.0 SSD了,代價嚴格來說不斐。再者,SSD走RAID 0以後,只要單顆SSD出問題,那麼整個RAID 0 SSD就跟著壞了,相對來說會是比較高的風險,簡單來說,就是每件事都有代價的。 總結來說,對於追求效能極致的玩家,或是需要經常存取一兩百GB以上的大檔案,那麼,選擇兩顆1TB PCIe 4.0 SSD去做RAID 0,的確能讓存取速度再度飆高,讓工作時間縮短,不過這樣的組合如上述所說,並不見得符合C/P值 (兩支要1.8萬元);反之,若玩家只是想要2TB的超大SSD,那麼單純選擇一顆FireCuda 520 SSD (1.5萬元)其實就能擁有非常優秀的效能表現,只是速度稍微比RAID 0模式慢一點,但安裝與維護上也比較簡單與單純,且空間不夠時,也只要再加裝升級即可。希望透過以上說明,讓玩家了解SSD RAID 0的優勢與代價囉!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800-666-910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實測開箱,SATA 6Gb/s高效能固態硬碟!
去年我們推出,一次介紹21款主流SSD產品讓一次讓讀者看個夠,至於今年(2020年)的SSD走向,是否有更好的表現呢?以SATA SSD來說,是否擁有更高的性價比,來讓比較有年份的筆電或桌機用戶來升級呢?以下我們就以Kingston這次主推超高C/P值的KC600 SSD,來做介紹吧! Kingston推出的KC600系列,主打高容量SSD主流市場,採用SATA 6Gbps介面設計,並提供256GB、512GB、1024GB、2048GB等多種容量來讓消費者來選擇。在快閃記憶體部份,KC600採用最新3D TLC NAND技術,搭配高容量緩衝區,可提供高達550 / 520MB/s的循序讀寫效能。對於一般電腦使用場景來說,效能其實算是夠用。 對於商用電腦來說,資料保密可說是選購時的重點項目之一,而KC600也支援了硬體加密功能,包含AES 256位元硬體加密、TCG Opal及微軟eDrive的完全安全性套件,使用者只要搭配具有TPM硬體加密的筆電,即可開啟硬體加密功能,且由於採用硬體加密來保護資料,因此不會影響到效能,讓商務人士在外使用電腦若不小心失竊,只要沒有登入密碼,該SSD就算是拆下來也無法解讀裡面的資料,以確保資料不會外洩! 在產品包裝部份,為考量使用者的升級環境,KC600有分成一般的「單機包裝」與「升級套件組」,前者僅提供SSD本體,後者則是完整紙盒包裝,提供SSD本體、2.5吋USB硬碟外接盒、3.5吋固定架及固定螺絲、SATA電源線、USB資料傳輸線、7mm轉9.5mm之轉接卡,以及系統複製軟體(Acronis True Image)。因此對於想要買來替換掉老舊電腦硬碟的玩家來說,非常適合選購後者的升級套件組,購買時先將SSD放入外接盒,利用系統複製軟體將原先HDD複製到SSD,然後再關機,將SSD裝入電腦內,而換下來的HDD硬碟就可以放入外接盒來當行動硬碟使用,完全不需要放棄原先的硬碟,可說是非常棒的作法。 至於只是想要買來新組電腦或是裝在筆電的玩家來說,一般只要選購前者的簡易包裝即可!其提供SSD本體而已,售價也比後者便宜一些! 以下就以單機包裝的KC600 1TB來進行介紹。拆開包裝後,可以看到KC600同樣採用UV500系列的金屬材質設計,外表採黑色,搭配銀色的Kingston商標與紅頭小巨人標誌,非常顯眼。 至於內部的元件部份,在拆下SSD之後,可看到內部採用縮小版本的PCB板。在晶片部份,採用SMI的SM2259H控制晶片,搭配Micron NW952的3D TLC NAND顆粒4顆,其採用96層堆疊,因此可以省下不少PCB的面積。以及Kingston自家B5116ECMDXGJD的DDR3L記憶體1顆來當讀寫快取(1GB容量),官方的數據表示,KC600 1TB的循序讀寫效能可達550 / 520 MB/s,至於隨機讀寫IOPS達90K與80K,而在資料寫入總位元數(TBW)方面,1TB的機種可達到600TB,整體規格實屬不錯。 除了硬體產品部份,,提供6大功能如下: (1) 監控SSD健康狀態和磁碟使用情況 (2) 檢視SSD識別資料,包含型號名稱、序號、韌體版本和其他相關資訊 (3) 檢視S.M.A.R.T. (自我監控、分析與回報技術)的數據,並以文字格式匯出詳細報告 (4) 更新SSD韌體 (5) 安全地清除資料 (Secure Erase),僅限非系統碟使用 (6) 管理 TCG Opal 和 IEEE 1667等硬體加密功能 因此,玩家可以下載Kingston SSD Manager來檢視SSD健康狀態、韌體更新,檢視溫度以及開啟硬體加密功能等等。 至於在效能部分,以下就來看看測試結果如何。我們的測試平台採用ASUS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機板,搭配AMD Ryzen 9 3900X處理器,以及Team T-Force Xtreem ARGB DDR4-3600 8GBx2記憶體,作業系統為Windows 10 Pro 1903。以下就是各種測試軟體的測試結果。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出Kingston KC600的效能,已經幾乎達到SATA 6Gbps規格的上限,能發揮到500MB/s的循序讀寫速度,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在處理一般性的工作,像是文書、上網、簡報、視訊、影音播放、休閒遊戲等等,效能都還算OK。至於企業用戶來說,若只是要一般升級,把太舊的HDD換掉的話,Kingston KC600 SSD提供的效能也足夠勝任,且其具備硬體加密功能,以避免資料外洩,可說是老電腦升級儲存裝置的不錯選擇。 此外,Kingston KC600提供5年保固,加上價格算夠親民,適合入門或主流級電腦的使用者,以及企業與商務人士採購使用。 ▼產品資訊: 廠商名稱: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ADATA SE760 512GB實測開箱,USB 3.2 Gen 2外接式固態硬碟!
隨著SSD已經普及到玩家的桌機與筆電當中,連帶的也開始延伸至外接式的領域,除了價格慢慢的降到玩家比較可以接受的區間帶之外,小巧好攜帶又不怕隨時移動的特性,也漸漸的在市場上站穩腳步,下一波可望取代原本2.5吋小型外接式硬碟的佔有率;這次入手的ADATA威剛SE760外接式SSD,採用了簡約流線造型搭配金屬殼與髮絲紋路設計,走精品質感風格路線,誰說外接式固態硬碟不能效能與時尚兼具! ADATA算是玩家相當熟悉的一個品牌了,除了在M.2與2.5吋SSD上面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外,外接式SSD方面也陸續地推出了幾款版本,這次推出的SE760就是訴求「極速美學、優雅內斂」主軸的版本,所以在整體的設計上面採用了金屬外殼搭配髮絲紋,以期創造時尚精品質感風格;整體尺寸為122.2x44x14mm(LxWxH)、重量95g,單純以握在手上的大小來看算是有點稍大(相對性、比較其他較小型版本),但是由於整體的設計外觀算堅固型,即便直接插在口袋中也是硬梆梆的不怕壓壞(笑 SE760一共有3種容量:256GB、512GB、1TB,顏色方面則是提供了灰、黑,採用的介面是USB 3.2 Gen2 (10Gb/s),官方標示的讀取速度達1000MB/s,這比起先前常見的2.5吋外接式硬碟來說,快的可不是一點點啊~(號稱讀取速度快上12.5倍以上) 細部設計就來看開箱照吧! 既然是SSD規格,效能上當然是要能夠大勝2.5吋外接式傳統硬碟才行,官方資料標示為1000MB/s讀取速度,那就實機來看看效能表現就一清二楚了!這邊要稍微注意一下,要記得接上有支援到USB 3.2 Gen 2以上規格的USB插孔,否則效能數據會有落差喔! 如果主機端有提供Type-C連接埠的話,就可以直接使用內附的那條C to C的連接線了,一接上去就可以看到側邊的Type-C插孔旁指示燈亮起囉!先透過CrystalDiskInfo看一下SE760的相關資訊,可以看到型號是SX6000LNP,看來SE760裡面採用的就是XPG SX6000 Lite版這一組,那接下來就來檢視一下實際的效能表現吧~ 這裡也簡單透過CrystalDiskMark、TxBENCH、ATTO這三款軟體來檢視一下實際效能數據,在CrystalDiskMark上面的實測成績為1063.52/879.34 MB/s、TxBENCH上頭則是1031.829/872.603 MB/s、ATTO測到的則是1001.47/829.93 MB/s,基本上都超過官方標示的1000MB/s讀取速度,而寫入效能大概都落在800多,也算相當不錯了。 若是以作為隨身使用備份資料來說,SE760算是相當便利的儲存工具,即便是下載了大容量的影片檔案,也能夠輕鬆又快速的備份無虞。 有別於一般常見的方形設計,長條式風格的SE760更容易讓玩家攜帶,效能上的表現搭配USB 3.2 Gen 2介面也可以達到破1000MB/s讀取速度,採用Type-C規格、適用目前主流,除了支援Android、Mac OS以及Windows作業系統外,還能夠支援家用遊戲主機、載入遊戲更快速,加上設計上的洗鍊流線外型與時尚科技風格,算是集結多樣特色於一身的一款外接式SSD了。 題外話:由於設計上採用了金屬材質,所以夏天還蠻冰涼的,小編個人覺得很適合拿來當紓壓工具啊!握著就是冰涼感、夠堅硬所以可以用力掐XD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_DnK0qoe0&feature=emb_logo ▲ADATA SE760 External SSD - SIMPLY FAST 廠商名稱:ADATA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www.adata.com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KLEVV CRAS C710 256GB實測開箱,PCIe Gen3 x4 M.2 NVMe固態硬碟!
隨著近幾年SSD越來越趨向平價化,想要享受高速與大容量不必再花大錢,雖說SSD的製作技術越來越成熟,但因為市場應用導向,廠商也紛紛推出不同等級的產品,來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然而使用者要如何在琳瑯滿目的SSD市場中,挑選出一台兼顧「穩定性」、「效能性」與「安裝便利性」的SSD呢? 關於上述的需求,科賦(KLEVV)其實早就幫消費者們設想周到了。其推出的CRAS C710 SSD M.2 2280 PCIe NVMe系列 (下稱CRAS C710),便可滿足上述的需求。先說大家最在意的「穩定性」部份,CRAS 710透過多樣的讀寫防護技術,來延長SSD的使用壽命,為減少每一個記憶體區塊的消耗和防止寫入出錯,導入了LDPC ECC錯誤校正技術,和全域平均抹寫技術(Global Wear Leveling),讓SSD每一個儲存單位都能平均使用到,可減少SSD出現壞區和寫入失敗的問題,從而降低資料的耗損。 在「效能性」方面,CRAS C710 SSD全系列採用3D TLC快閃記憶體,比起不少他牌採用QLC顆粒的SSD,有著更高的耐用度,此外科賦也使用到智慧型SLC快取演算技術,來提升性能和讀寫效率。以1TB機種為例,其循序讀寫效能可達2100 / 1650 MB/s,足以滿足絕大多數用戶們的使用需求。 至於散熱部份,科賦也特別對M.2 SSD的高發熱量造成資料傳輸速度下降的問題做出解決方案,利用智慧溫控調頻技術(Thermal Throttling)機制,讓SSD即使在高溫下,也能維持應有的傳輸速度,同時鞏固資料存取過程中的安全性與完整性。 最後,在「安裝便利性」方面,消費者在購入SSD之後,有些人會煩惱要如何將HDD的資料轉移到SSD,關於這部份,細心的科賦也注意到了,其提供了Acronis True Image HD資料備份軟體,平時能夠讓用戶方便進行日常的檔案備份之外,還可以透過它直接進行系統轉移,輕鬆地將所有系統資料通通帶到新硬碟上,讓使用者終於可以放下舊硬碟擁抱安全高速新浪潮! CRAS 710提供256GB、512GB、1TB等版本,並提供5年的有限保固,讓用戶的電腦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後,依然能夠保持穩定且無後顧之憂,值得消費者考慮選購。 品牌名稱:KLEVV - 科賦 廠商名稱:艾思科有限公司 - ESSENCORE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富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 AFASTOR 代理商電話:02-8978-6066 代理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WD Black SN750 1TB開箱,高效能固態硬碟全新登場!
Western Digital在儲存空間領域來說可說是滿有口碑的代表之一了,旗下針對主流和高端玩家的藍標、黑標SSD更是玩家選購時的一大選擇,不過近年來說到Western Digital,勢必有許多玩家都對2018年推出的WD Black NVMe SSD印象深刻,標榜黑標頂級讀寫速度和穩定性。近期Western Digital再度針對黑標SSD推出WD Black SN750 NVMe SSD,並具備有散熱片與無散熱片兩種版本,確保玩家在感受速度快的同時,還能享有穩定的SSD效能表現。 WD Black SN750 NVMe SSD和前一代產品相同,都採用TLC架構,確保速度和穩定性,容量空間的部分則是提供250GB到2TB的容量選擇,尤其2TB版本更是現階段居家工作期間最適合的大容量SSD選擇。至於硬體部分,主控晶片是採用自家SanDisk控制器,也同樣是64層3D TLC NAND Flash,官方提供的讀寫速度分別達到3470 / 3000 MB/s,比前一代產品更快一些,在現階段PCIe 3.0 x4介面中可說是速度上的佼佼者。MTTF達到1750萬小時,Western Digital也另外提供五年保固,確保玩家長時間能夠安心使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WD Black SN750 NVMe SSD還提供EKWB時尚散熱片設計,可自定和加強遊戲裝置,同時協助維護峰值效能,確保玩家在高速讀寫的同時,也能享有穩定的SSD效能表現。當然,玩家也可以選擇無獨立散熱片的版本,在價格上可以擁有不錯的平衡。 最後,Western Digital也提供像是WD Black SSD Dashboard軟體供玩家輔助使用、最佳化效能,會停用SSD上的低電力模式功能,讓SSD在高壓的遊戲工作階段期間所有磁道柱面都全速運行,維持高速的穩定效能。 WD Black SN750 NVMe SSD這一次在速度上對比前一代產品有所提升,雖然內部硬體規格基本上來說相同,但在外觀上又額外推出了搭載EKWB散熱片版本,讓玩家在擁有高速的同時,也能確保整體的穩定性,再者,容量選擇方面也提供最大2TB的版本,在現階段防疫期間玩家們都宅在家工作的當下,WD Black SN750 NVMe SSD高效能表現並兼具大容量的版本,仍是訴求效能表現的玩家比較合適的採購對象。 ●廠商名稱:Western Digital ●產品名稱:WD Black SN750 NVMe SSD ●官網: ●賣場: ●市售價: -無散熱片版本 250GB新台幣2,250元,500GB新台幣3,750元 ,1TB新台幣6,790元,2TB新台幣17,490元 -有散熱片版本 500GB新台幣4,190元 ,1TB新台幣7,450元,2TB新台幣18,150元 ●代理商:捷元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美光推出具備業界領先高容量、 QLC NAND 技術的高效超值客戶端 NVMe SSD,導入業界領先的 96 層 QLC NAND 技術提升 SSD 價值,採用廣受市場歡迎的 M.2 規格介面並提供 2TB 的高容量
美光科技(Nasdaq:MU),今日發表新款客戶端固態硬碟 (SSD),將 NVMe 的高效能導入客戶端運算相關應用;讓使用舊式架構的筆記型電腦、工作站及其他攜帶式裝置能擺脫對電池功耗、效能以及效率的束縛。美光 2300 SSD 以小巧的外形尺寸滿足了對運算效能有高度需求的應用程式所需的功率及容量、同時兼顧現代手機用戶所需的低功耗等需求。美光首度將 NVMe 效能以及低成本 QLC NAND 同時導入美光 2210 QLC SSD 中;該款 SSD 憑藉 NVMe 的高資料存取速度以及美光 QLC 領導技術,較硬碟所需功耗降低達 15 倍之多2 。使用者僅需以傳統硬碟的價位取得該款 SSD,就能享受到快閃記憶體的高效能優勢。 美光儲存業務事業部行銷副總裁 Roger Peene 表示:「百分之九十的客戶端平台將於明年推出 NVMe SSD,而市場正迅速地化分為主流及高價值導向的市場。美光兩款新型客戶端 SSD : 2300 及 2210 已針對每個細分的市場需求進行優化。透過採用美光領先業界的 QLC NAND,2300 提供出色的功耗表現,2210 則提供了優秀的性價比。」 今日推出的兩款 SSD 都採用美光 96 層 3D NAND 技術,能有效節省功耗,並提供適當的容量及小巧的尺寸規格,讓設計創新更加靈活。3 兩款 SSD 都支援 TCG Opal 2.0 以及 TCG Pyrite 2.0 規格,強化了客戶安全性及資料保護的能力。 美光 2300 SSD 專為需要高效能以及領先業界高容量的應用程式所設計,並推出受歡迎的 M.2 規格介面。功能包括: • 包括 CAD、圖形設計和影片編輯等資料密集型工作負載得以最高效能處理,以加快應用程式負載時間和反應速度。 • 提供從 256GB 至 2TB 的各式容量選擇。 • 以小巧、簡約的 M.2 規格 (22x80) 滿足廣泛的桌上型電腦以及手機設計需求。 • 實現高達 3,300 MB/s 連續讀取以及高達 2,700 MB/s 連續寫入表現。 美光 2210 SSD 在硬碟的低成本及 SSD 的高效能、可靠性、低功耗和安全性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該 SSD 採用美光首次引進資料中心、具高儲存密度與經濟效益的 QLC 架構。功能包括: • 透過高速的 NVMe 改善應用程式載入時間及反應效率,滿足一般硬碟無法實現的高效能應用程式所需。 • 採用 M.2 (22x80) 規格並提供從 512GB 至 2TB 各式容量選擇。 • 通過針對 QLC 架構優化的創新動態寫入加速技術-提供具有更高寫入耐用性的快取功能。 • 實現高達 2,200 MB/s 連續讀取以及高達 1,800 MB/s 連續寫入表現。
最多人點閱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PLEXTOR M8PeY 256GB、512GB、1TB實測開箱,玩家級NVMe型PCIe 3.0 x4 SSD效能實測大作戰!
- 十銓T-FORCE CARDEA 1TB散熱片版本實測開箱,PCIe 4.0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 PLEXTOR M7V 256GB SSD實測開箱,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物超所值之選!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實測開箱,進階級固態硬碟中的玩家聖物!
- KLEVV NEO N610 512GB實測開箱,取代傳統HDD最佳利器SATA 6Gb/s固態硬碟!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FURY SSD 240GB實測開箱,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優質精品!
- PLEXTOR M6V 256GB SSD實測開箱,台灣品牌固態硬碟中的經典之作!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Crucial MX300 750GB實測開箱,3D NAND固態硬碟全面來襲!
- KLEVV CRAS C710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固態硬碟!
- ezlink Panzer IV-H SSD 128GB實測開箱,戰力十足的物超所值固態硬碟!